今天是:  

   
首页>>>新闻中心>>>综合资讯>>>阅读正文
江西日报:铜鼓西向村传承“非遗”技艺
信息来源: 市林业产业发展管理局   更新时间: 2018-01-19
收藏 打印 关闭  字体:[    小]

 江西日报记者 徐黎明 实习生 陈思琪1月17日(C3版)报道:距铜鼓县城30余公里的西向村西面环山,是个小盆地。村委会下辖的39个自然村散落在崇山峻岭间,海拔最高近千米,最低不到300米。这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村落,自古就有种植稻子、油菜和油茶的农耕传统,上世纪60年代,整个村委会拥有大小油榨坊20处之多。如今,只剩下两处,而且破败不堪无法使用。

    近年,当地启动新农村建设,古村落蝶变成一个美丽的新村,游客纷至沓来。为了让古老的榨油技艺得以传承,发展油菜油茶种植业,西向村民众筹60多万元,在其中一处油榨坊的原址上,建起了新的油榨坊和舂米房,不仅增加了村民的种植收入,还成为该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重建油榨坊 传承传统技艺 

    “西向村榨油行业曾经十分辉煌,在鼎盛时期,村里种植了上万亩油茶林,有20家油榨坊。”80岁的刘大爷回忆起当年盛景时说,每天等候榨油的队伍排得很长。

    “如今,39个自然村只剩两家油榨坊,而且房子倒了,设备破败不堪,无法使用。”西向村党支部书记陈文书向记者介绍,面对困境,该村传统榨油技艺的传承人陈春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番考虑,陈春生提出了重建油榨坊的想法,此举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之后,他与多名志趣相投的村民一起筹集了60多万元修缮款。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建设,去年11月,油榨坊修缮完毕,并于今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

    陈春生介绍了古法榨油的过程:“传统榨油方式的动力来源于水,先由油榨坊外的流水冲击转动磨轮碾压油茶籽,再将碾碎的油茶籽放入灶中蒸熟,出锅后用稻草包裹压制成茶籽饼,最后将一块块的茶饼放入榨槽里,撞击即可出油。”

    延伸产业链 加快致富步伐 

    村里恢复了油榨坊,最感兴趣的还是前来观光的游客。他们不仅惊讶于精湛的古老榨油技艺,还能亲自动手参与整个榨油过程。

    油榨坊重建的消息传遍了各个村落,村民们拿来自己种的花生、大豆、芝麻等,在油榨坊榨出花生油、大豆油和芝麻油,扑鼻的香气四周缭绕,久违的乡愁在村民心中驻足。西向村油榨坊的建成使传统榨油技艺得以传承的同时,还延伸了产业链,村民们种植油菜、油茶、花生等作物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一些贫困户也参与其中。

    50岁的村民戴延和是县卫计委的帮扶对象,他的妻子身患重病,常年卧床。通过精准扶贫,戴延和种植了黑木耳、养了鸡鸭鱼,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政策补贴。此外,戴延和还在去年种植了数亩油菜和油茶,2017年收入两万多元。今年,他准备扩大油菜油茶的种植面积。

    西向村七成以上是客家人,过去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贫困。之后,其被列入“十三五”江西省重点贫困村,国家对其进行重点扶持,西向村也凭借自身地域优势,通过引导贫困户发展有机水稻、生态旅游等方式,帮助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

    对于未来西向村的发展规划,村委会主任刘世民说,针对丰富的山林资源,该村计划采取认购的方式,让游客拥有自己的茶林,委托当地农民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村民可以进一步增加收入,游客也可以收获原生态的放心茶油,实现共赢。

    田园好风光 生态引客来 

    目前,西向村的榨油技艺、龙虎斗酒和“六月六”晒红节,已被列入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西向村文风鼎盛,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该村耗资80万元将老影剧院改建为村史馆,于去年12月正式开放。村史馆占地500平方米,共分为5个展区,分别展示生活物件与农用器具,比如床、蓑衣、木桶、竹篓等,展品丰富多样。

    刘世民说,这些农业用具与各式物件是村里花费了5万元从村民手中购入,十分不容易。接下来,西向村将启动秀美乡村建设,进一步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目前,这个有着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保留着客家人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的村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该村去年的游客接待量高达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多万元。

 
版权所有 宜春林业信息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媒体| 赣ICP备09001998号
主办单位:在线av不断更新  承办:在线av不断更新信息中心
地址: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东风路32号

网络技术平台由 宜春市政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