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设重点
根据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林业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实施“四大工程”建设,分别是生态修复提升建设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建设工程、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生态修复提升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森林景观提升、生态脆弱山体植被修复、绿色乡村建设、森林城市建设等工程。
森林资源保护建设工程:主要包括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林地(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提升等工程。
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主要包括毛竹产业、高产油茶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下经济产业、战略木材储备产业、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等工程。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工程:主要包括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提升自然博物馆、竹博馆、生态民俗博物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培育森林生态理念,提升特色生态文化,充分利用文化平台弘扬生态文明。
5.1生态修复提升建设工程
5.1.1森林景观提升
(一)建设目标
以昌铜高速公路整体景观为主线,通过采取封、改、补、造等手段进行林相林貌改造,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将昌铜高速沿线建成景观秀美、生态功能显著、人与自然和谐的森林生态景观长廊。
(二)建设范围
以昌铜高速公路沿线以及连接线(互通)两侧可视范围内(第一层山脊或2公里范围内)为核心,辐射四县全域。
(三)建设内容
据统计,四县需进行景观提升面积52.52万亩。靖安县2.07万亩,其中封山育林2.0万亩,改造培育0.05万亩,新造0.02万亩;宜丰县9.09万亩,其中封山育林8.28万亩,补植补造0.61万亩,改造培育0.2万亩;奉新县13.32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0.77万亩,补植补造0.75万亩,改造培育1.5万亩,新造0.3万亩;铜鼓县28.04万亩,其中封山育林26.53万亩,补植补造1.13万亩,改造培育0.38万亩。
森林景观提升工程量统计表 |
单位:万亩 |
县市区 | 合计 | 改造措施 |
封山育林 | 补植补造 | 改造培育 | 新造 |
合计 | 52.52 | 47.58 | 2.49 | 2.13 | 0.32 |
靖安县 | 2.07 | 2.0 | | 0.05 | 0.02 |
宜丰县 | 9.09 | 8.28 | 0.61 | 0.2 | |
奉新县 | 13.32 | 10.77 | 0.75 | 1.5 | 0.3 |
铜鼓县 | 28.04 | 26.53 | 1.13 | 0.38 | |
四县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5万亩,其中靖安县0.3万亩,宜丰县0.4万亩,奉新县0.4万亩,铜鼓县0.4万亩。
按照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相协调,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保护生物多样性,植物合理配置等原则,针对不同地类采取不同类型的经营方向,分别为生态防护型、乡土文化型、观花观果型、彩叶景观型。
1)生态防护型:主要以封山育林、补植补造、改造培育为手段,以樟树、木荷等阔叶树为主,营造生态功能稳定的防护林带。
2)乡土文化型:主要以补植补造、植树造林为手段,以樟树、桂花、落叶木莲等乡土树种为主,营造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的林带。
3)观花观果型:主要以补植补造、植树造林为手段,以紫玉兰、栾树、无患子、杜鹃、紫薇、杨梅、柚子树、红翅槭等树种为主,营造具有树木花果景观特色的林带。
4)彩叶景观型:主要以补植补造、植树造林为手段,以红叶石楠、山乌桕、枫香、红枫、鸡爪槭等树种为主,营造彩叶景观林带。
(四)工程要点
1、把握原则。在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建设中,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建设生态效果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2、树种配置。在进行林相改造树种结构配置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保护环境生态为要求,营造一条景观秀美、生态功能显著、层次丰富、结构合理、四季有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动植物自然和谐的连续性景观生态长廊,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乡土绿化树种为主,配以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合理配置,构建和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在树种配置上,要乔灌、针阔、常绿与落叶、叶花果形相结合,以乔木、阔叶、常绿、彩叶为主,保持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通过适地适树、配置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来创建富有特色的景观长廊。
3、改造技术。对沿线林相林貌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1)对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实施封山育林,保护植物的自然生长,提高森林质量。(2)对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目的树种较少,分布不均,林下更新不良,林分结构单一,林地生产力低下,林间空地和“天窗”分布较多的林地实施补植补造,提高林分密度、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以及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和森林多功能效益。(3)对林相残破林分,采用改造培育,用伐除、割条、清林、补植、平茬、调整等改造方式,采取清理老龄过熟木、枯立木、倒木、多头木、病腐木、断梢木、霸王树、树干弯曲破损木、散生木的方法,按照抽针(阔)补阔(针)、栽针(阔)保阔(针)的做法调整林分树种,为林下补植创造有利条件。(4)对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立地条件较好,可以人工栽植苗木,形成、恢复或改善森林、林木、灌木林,营造生长良好、材质优良、景观秀美、生态显著的森林生态系统。
4、苗木选择:一般应具有生长快、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等优良性状的树种,如樟树、桂花、落叶木莲、杨梅、杜鹃、红叶石楠、山乌桕、枫香等树种,选用品种优良、根系发达、生长发育良好、植株健壮的苗木。
5、苗木栽植:栽植时要保持苗木立直,栽植深度适宜,苗木根系伸展充分,并有利于排水、蓄水保墒,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最后覆上虚土。
6、抚育管护:造林后就及时进行松土除草,与扶苗、除蔓等结合进行,对穴外影响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要及时割除。连续进行3年,每年2次。对新造林地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法,协调使用各种防治方法,提高森林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5.1.2生态脆弱山体植被修复
(一)建设目标
对公路沿线遭破坏生态脆弱的山体植被进行修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使公路整体生态景观具有连续性,提升景观效果。
(二)建设范围
昌铜高速公路沿线以及连接线(互通)两侧可视范围内(第一层山脊或2公里范围内),被破坏了生态脆弱山体以及森林植被的山场。
(三)建设内容
生态修复主要包括边坡清理、施工放样、配套土木工程措施施工、绿化施工及养护管理。(1)边坡清理,主要是为保证边坡的稳定对坡面进行修整。(2)施工放样,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定点、定位放样,如确定截、排水沟或坡脚挡墙的位置等;(3)绿化施工,按设计要求进行各边坡类型的绿化施工。(4)养护管理,在建植初期,由于植物尚处于生长初期的适应和缓苗阶段,因此需要一定时期的养护,然后逐渐进入免养护的自然发展阶段。
配套土木工程措施。(1)修整坡面:为了保证边坡的稳定,同时也为复绿工程提供有利条件,施工前必须对坡面进行修整,清除坡面的松散浮石、碎石和杂物,排除落石隐患,确保坡面基本平顺,方便喷附植生基质。对局部较光滑的坡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并在坡面整理出各种大小的平台,均匀分布在整个坡面,以方便将来挂网、钉网和围堰造坑,为以后的植生袋叠置施工做准备。(2)修筑截、排水沟:截、排水沟都是边坡生态修复的配套设施工程,分别位于坡顶、坡面。为防止山体雨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拟建植的岩石边坡人工植被,需要在边坡上方的山体上开凿一条横向截排水沟和在边坡汇水处开凿纵向排水沟,使边坡上部山体的径流水流向边坡两侧和底部,以免植被受到雨水的强力冲刷。(3)砌筑挡土墙:在边坡下部沿坡脚构筑一堵浆砌块石挡土墙,一方面起压脚护坡的作用,另一方面体现边坡的整体性。挡墙高度1.2m,下底宽度50cm,顶边宽度35cm,外侧倾角80°左右,挡土墙内回填种植土。
植被修复技术。(1)厚层基质喷播技术:在铺有金属网的岩质边坡上喷附10cm厚的由泥炭土、种植土、植物纤维、黏结剂、保水剂和缓释肥等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植生基质,将植物种子拌合表层基质,通过专用喷播机混喷到植生基质上,与植物种子混喷的基质采用周边山地的表土层。(2)植生袋围堰造坑植树技术:利用岩面上局部凹坦地段采用几个或十个装有植物生长基质的植生袋围堰构筑像燕窝状一样的种植槽(或窝),种植槽内回填具有一定肥力的客土种植所需树种。树种可选择常绿的香樟、女贞、木荷、湿地松和落叶的枫香、盐肤木等树种。(3)基质型容器苗种植技术:在厚层基质喷播基础上,针对局部边坡地段木本植物缺少情况下采用基质块苗补种完善的配套技术,同时利用基质块苗种植成活率高的特点,弥补某些虽然适宜边坡生长的木本植物却很难通过喷播方式出苗的种类的缺陷。基质苗选用胡枝子、杜鹃、构树、青冈等乔、灌木树种。(4)藤蔓植物上爬下挂复绿技术:在较平整的陡崖边坡上利用藤蔓植物上爬下挂方式的复绿技术,藤蔓植物的株距为0.5m。植物种类选择爬山虎、常春藤、金银花等。(5)坡脚挡墙回填土绿化技术:充分利用挡墙回填土深厚(>60cm)的有利条件挖穴定植与宕底绿化及矿山边坡人工植被相接近的树种。不仅要与上边坡绿化景观相接近,也要与宕底采空区以后的绿化相协调,是构成过渡型的绿化、美化景观线,又是上边坡滑石隐患的绿色屏障。乔木树种选择桂花、枫香、香樟、乐昌含笑等,灌木树种选择夹竹桃、紫薇等。
(四)工程要点
1、禁止开采。昌铜高速公路沿线以及连接线(互通)两侧可视范围内所有矿山禁止开采,正在开采的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依法坚决关闭并修复。
2、修复原则。生态修复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精细施工,应用地貌整治和生态脆弱植被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把生态脆弱山体转化为林业、旅游资源。
3、植物选择。(1)乡土植物或已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植物;(2)抗逆性强,特别是抗风能力强,抗旱、耐热、贫瘠性强的植物;(3)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覆盖能力强的植物;(4)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植物,如常绿、彩叶树种;(5)乔、灌、藤、草木相结合。
4、养护管理。在建植初期,由于植物尚处于生长初期的适应和缓苗阶段,因此需要一定时期的养护,然后逐渐进入免养护的自然发展阶段。养护内容包括盖遮阳网、揭遮阳网、浇水、追肥、病虫害防治、苗木支护和补植等。其中浇水、追肥和病虫害防治是养护的关键,特别是喷播出苗后的养护。
5.1.3绿色乡村建设
(一)建设目标
结合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乡村风景林,做到以点带面开展乡村绿化,按照乔、灌、藤、草、花立体配置,使宅院、道路、景点绿化融为一体,达到“农田林网化、集镇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初步形成居家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家园。
到2020年,重点建设“绿色集镇”18个,建设示范“绿色村庄”95个,并做到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全面改善提升农村面貌和宜居环境,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进程进一步加快。
(二)建设范围
昌铜高速沿线集镇、行政村。
(三)建设内容
在巩固原有的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村镇绿化率,同时注重提高绿化品质与景观效果。
1、绿色集镇建设。在集镇建成区、镇区道路、镇区单位范围内,按照集镇绿化、美化、花化的要求,大力造林增绿,营造绿色景观,全面实现集镇绿化园林化。乡镇所在地集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以上,镇区道路绿化率达到100%,镇区单位庭院绿化率达到80%以上;镇区建成一个2000平方米以上的街头公共绿地或绿化广场。
2、绿色村庄建设。按照“村前绿色网、进村林荫路、环村生态林、村中花果园”的要求,打造“绿色村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0%。
(四)工程要点
1、绿色集镇。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实施,实现乔灌搭配、色香并重、花果兼有、景致有型的景观效果。结合镇村联动的要求,打造一个小游园、一个街头景点、一块精品绿地、一条园林式街道、一个园林式居住区。
2、绿色村庄。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居家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优美的要求,打造绿色村庄。(1)村前绿色网:在埂、渠、沟、堤、路边,构建以杨树、椪柑等为主的农田防护林网,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0%以上;(2)进村林荫路:在通往各村组的道路两边,栽植以杨树、樟树等为主的树种;(3)环村生态林:围绕村庄四周,在可绿化地段,栽植一定宽度的以柚子、樟树、桂花、杜英、含笑等乔木树种为主的环村生态景观林;(4)村中花果园:在村庄内,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改水、改厕、改路的基础上,在中心村街道,自然村行道、巷道、隙地等,实行全面绿化美化,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果、秋有色、冬有绿。在农家小院或房前屋后,以发展小果园、小竹园、小茶园、小苗园、小花园等“五小园”为重点,搞好村庄内部房前屋后的绿化,培育林果型、经济型、采摘型、圃地型、花卉型、休闲型等多种绿色庭院。
5.1.4森林城市建设
(一)建设目标
四县建成省级森林城市。
(二)建设范围
靖安县、奉新县、宜丰县、铜鼓县四县。
(三)建设内容
按照“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以生态建设为主线,通过江河绿色廊道、道路森林带、环城森林带、城市主次干道绿化景观带、城市绿地公园、单位绿地系统、小区绿地系统、城市立体绿化等城市森林绿地系统建设,构筑城乡融合的森林生态绿地网络系统,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发挥森林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强大的碳汇功能。科学规划,高质量开展生态园林绿化工作,加大森林公园、森林广场、湿地公园、游园、景观道路等绿化美化力度,打造园林精品工程。
(四)工程要点
1、规划先行。各县根据建设目标,对照相应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和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同时要与城市规划相衔接,落实绿化用地和资金来源。
2、把握原则。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生态优先原则,考虑生物多样性,以乔木为主进行配置。
进行城市绿化树种结构配置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环境生态要求、审美观赏和游憩功能为指导,以营造一个主题明确、生态协调、构图优美、主次分明、对比鲜明、层次丰富、结构合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花叶并茂、景观独特的城市绿化景观体系,以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绿化植物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的,以乡土绿化树种为主,配以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外来树种,合理地配置城市绿化植物,构建、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并以植物众多的形态、色彩、景观和内涵,使城市建筑融合在自然之中,体现出城市的优美景观和特色。树种配备上,要乔灌、针阔、常绿与落叶、叶花果形相结合,以乔木、阔叶、常绿为主,保持城市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通过近自然设计、适地适树、配置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和近自然管护来创建富有活力的生态城市园林。
3、统筹兼顾。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中,做到城市、森林、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绿兼配,生态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公园(游园)、街道、小区(单位)“三头并举”、突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城市建设理念,以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达到自然和谐、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科学发展。
5.2森林资源保护建设工程
5.2.1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
(一)建设目标
在巩固现有国家省级公益林面积的同时,新增生态公益林25.78万亩,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在四县全域范围内,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二)建设范围
靖安县、奉新县、宜丰县、铜鼓县四县。
(三)建设内容
对生态区位重要区域,纳入生态公益林保护,对没有纳入生态公益林的天然林,也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
生态公益林保护规划表 | |
单位:万亩 | |
单位 | 国土面积 | 现有公益林地面积 | 规划新增公益林地面积 | 期末公益林地面积 | |
|
合计 | 975.48 | 242.06 | 25.78 | 267.84 | |
靖安县 | 206.62 | 63.91 | 2 | 65.91 | |
奉新县 | 246.42 | 46.5 | 5.5 | 52 | |
宜丰县 | 290.28 | 69.98 | 8.28 | 78.26 | |
铜鼓县 | 232.16 | 61.67 | 10 | 71.67 | |
(四)工程要点
1、加强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完善公益林管理机构,依法进行保护和管理,确保国家和地方有关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切实落实。
2、增加对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的资金投入。政府应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大对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的资金支持。
3、禁止商业性采伐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在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区域内进行采种、采脂等经营活动,应当体现保护优先原则,不得毁坏其内的森林、林木。
4、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采取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的重要功能和效益,宣传保护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的重大意义。
5.2.2古树名木保护
(一)建设目标
古树名木是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无可替代的的人文与科学价值。保护好古树名木,对于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和发展旅游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既体现了社会进步,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和风景资源的需要。
古树名木保护,要充分体现现存古树名木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群体意识;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规条例,加大执法力度,逐渐形成依法保护的工作局面。同时,要通过开展有关古树名木保护基础工作及养护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规范,建立科学、系统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
(二)建设范围
四县域范围内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古树名木。
(三)建设内容
根据2012年宜春市古树名木调查资料,区域内有记载的古树名木共9184株,分布数量较多的有香樟、苦槠、枫香、红豆杉、马尾松。大多数的古树名木生长状况良好,大部分进行了挂牌保护。虽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还只是简单的绿地维护,少数有围栏的保护,这些措施难以对其产生严格的保护作用,还有一部分古树名木在建筑的围合之下艰难地生长。因此急需采取全面的、科学的保护。
(四)工程要点
1、在规划范围内进行古树名木的补充调查,对古树名木进行登记造册,实现全面的挂牌保护,并新建和完善古树名木外围的护栏装置,加强古树名木文化宣传。
2、对现有古树名木健康状况实施动态监控,随时掌握古树名木生长态势,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利于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
3、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制定出古树名木养护管理的技术规范,使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逐渐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以《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和《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为依据,结合各县城市绿化管理的有关要求,制定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5、要加大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使古树名木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内容之一。
6、古树名木保护必须落实到责任主体,推广古树名木“树保姆”制度,当地政府提供必要的保护经费。
5.2.3林地(湿地)保护
(一)建设目标
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保持在494500公顷以上。规划对现有的2个省级湿地公园提质,新建3个省级湿地公园。
(二)建设范围
四县区域林地,包括湿地。
(三)建设内容
进一步加强林地定额管理,加强征占用林地条件控制,严格保护公益林、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重要区位的林地。
区域内湿地资源丰富,需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积极争取国家相关的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并进行适度开发。
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规划表 | |
单位:万亩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性质 | 建设地点 | 规模 | |
|
合计 | | | 0.58 | |
1 | 奉新华林省级湿地公园 | 提质 | 奉新县 | 0.21 | |
2 | 潦河省级湿地公园 | 新建 | 奉新县 | 0.52 | |
3 | 新昌湖省级湿地公园 | 提质 | 宜丰县 | 0.05 | |
4 | 官仓湖省级湿地公园 | 新建 | 铜鼓县 | 0.01 | |
5 | 温泉湖省级湿地公园 | 新建 | 铜鼓县 | 0.09 | |
(四)工程要点
1、进一步加强林地执法。对破坏林地资源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
2、加强林地(湿地)保护力度。建立林地(湿地)保护管理的协调机制,确保国家有关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切实落实。
3、增加对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5、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林地(湿地)保护意识。采取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林地(湿地)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林地(湿地)的保护意识。
5.2.4自然保护区提升
(一)建设目标
通过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进行提质、升级等两种方式进行森林资源的重点保护。对现有的2个国家级与4个县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提质,对现有的10个县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其中3个升级为省级,7个升级为市级,纳入自然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的森林面积总面积保持在77.33万亩以上。
(二)建设范围
四县域范围内不同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三)建设内容
区域内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6个,保护面积77.33万亩。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34.56万亩,分别为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江西九岭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县级14个,面积42.77万亩。
自然保护区保护类型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两大类,主要保护对象包括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区域内森林资源丰富,重点加强森林植被的保护,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表 |
单位:万亩 |
序号 | 保护区名称 | 性质 | 保护 | 建设 | 规模 |
级别 | 地点 |
合计 | | | | 77.33 |
1 | 奉新县泥洋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 升级 | 市级 | 奉新县 | 2.98 |
2 | 奉新县百丈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 升级 | 市级 | 奉新县 | 0.28 |
3 | 奉新县陶仙岭县级自然保护区 | 升级 | 市级 | 奉新县 | 0.27 |
4 | 奉新县萝卜潭县级自然保护区 | 升级 | 市级 | 奉新县 | 1.16 |
5 | 奉新县九岭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 升级 | 省级 | 奉新县 | 7.09 |
6 | 奉新县越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 升级 | 市级 | 奉新县 | 3.13 |
7 | 奉新县华林书院自然保护区 | 提质 | 县级 | 奉新县 | 1.07 |
8 | 奉新县五梅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 提质 | 县级 | 奉新县 | 3.44 |
9 | 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提质 | 国家级 | 宜丰县 | 17.25 |
铜鼓县 |
10 | 宜丰南屏县级自然保护区 | 提质 | 县级 | 宜丰县 | 0.08 |
11 | 宜丰洞山县级自然保护区 | 升级 | 市级 | 宜丰县 | 0.45 |
12 | 宜丰大西坑县级自然保护区 | 升级 | 市级 | 宜丰县 | 0.9 |
13 | 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提质 | 国家级 | 靖安县 | 17.31 |
14 | 和尚坪自然保护区 | 升级 | 省级 | 靖安县 | 5.1 |
15 | 花山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区 | 提质 | 县级 | 铜鼓县 | 7.14 |
16 | 铜鼓天柱峰县级自然保护区 | 升级 | 省级 | 铜鼓县 | 9.68 |
(四)工程要点
1、明确职责任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明确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职能,落实管理人员,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2、明确经费来源。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的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政府安排,并争取国家的支持。
3、加大执法力度。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加强源头管理,制定系统严密的保护措施,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
5.3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5.3.1毛竹产业
(一)建设目标
到2020年,区域内毛竹丰产林基地达到100万亩,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重点培植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5个,25个年产值超5000万元-1亿元的骨干企业,实现毛竹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二)建设范围
四县区域。
(三)建设内容
1、大力培育毛竹资源。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区域内毛竹资源还远远满足不了竹产业发展的需求。要大力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和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采取规范化、标准化、科技化培育措施,在提高毛竹质量、产量和培育规模上下功夫,培育毛竹丰产林基地,提高立竹度,提高资源总量,确保毛竹产业发展的需要。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针对竹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知名品牌不多的现状,要充分利用现有毛竹资源,着力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用低碳的理念发展毛竹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改造升级,着力引进或研发如生态家纺、以竹代木、以竹代塑等高新技术,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市场前沿新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毛竹产业发展水平。
区域内计划建设毛竹丰产林基地100万亩。
毛竹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表
单位:万亩
县市区 | 合计 |
合计 | 100 |
靖安县 | 18.58 |
奉新县 | 23.35 |
宜丰县 | 51.62 |
铜鼓县 | 6.45 |
(四)工程要点
1、加强示范引导。建立一批县、乡、村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高产示范竹林和毛竹丰产林基地,着力建设“百千万”示范工程。即每个县要建设万亩以上的示范基地,产区乡镇要建设千亩以上的连片示范基地,产区村要建设百亩以上的连片示范基地。林业部门要加强对示范基地、示范户的规划与技术指导,帮助掌握毛竹丰产培育的技术措施,树立样板林。通过示范工程建设,达到以点示范,辐射带动的效果。
2、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培训,尤其要大力推广竹腔(竹蔸)施肥技术,通过采取系列技术措施,提高资源培育的技术含量。积极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加强院(所)企联合,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鼓励企业争取国家和地方产学研项目等,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和推广率,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3、加强招商引资。在引进项目资金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尤其要注重引进竹纤维制品、竹饮料、竹工艺品等科技含量高、环保性能好、市场潜力大的产品项目。要以市场为导向,带动现有企业加快对传统毛竹产业的改造转型、优化升级,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整个毛竹产业发展。
4、加强资源整合。全面清理整顿现有毛竹加工企业,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淘汰规模小、档次低、耗材大、效益差的毛竹加工企业,使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毛竹的综合利用率。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和竹产业协会的纽带作用,通过外引、内联、重组、兼并、收购、改造、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整合各种资源,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强强联合,走共同发展之路。
5、加大扶持力度。县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助林业科技推广,企业新产品研发,示范基地补助及奖励等。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林农和企业的扶持,以小额贷款等方式支持农民和其他经营者发展毛竹生产,允许毛竹林地、林木使用权等进行抵押贷款。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毛竹产业建设。
6、拓展融资渠道。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市场化的手段,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毛竹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放活经营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毛竹产业建设,形成全社会参与毛竹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龙头企业以“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投资建立基地,增强企业内在实力和外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7、拓展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资源利用上,在大力培育利用本地资源的同时,要把触角延伸到市外、省外,甚至国外,打破第一车间的地理空间。在产品的市场开拓上,要用低碳、绿色经济的理念,打造绿色低碳的产品品牌,占领国际、国内市场。
5.3.2高产油茶产业
(一)建设目标
以油茶资源培育为重点,到2020年,五年新建高产油茶林基地10万亩,新造高产油茶林亩产油脂达到30公斤以上,低产林改造亩产油脂达到15公斤以上。培植2家油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初步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发展一体化。
(二)建设范围
四县区域。
(三)建设内容
1、油茶基地建设。采取高标准、高起点、良种化、规模化的形式,营造高产油茶林。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宜栽植油茶土层深厚的荒山灌丛地、采伐及火烧迹地、退耕地等地类新造油茶林。发展油茶林,既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材料、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据油茶林现状,加强对现有低产林的改造,重点以调整品种、加强管理为主。对立地条件好、林相整齐、经营水平一般的盛果期林分,主要采取深挖垦复、开竹节沟、修枝亮脚、病虫防治、合理施肥等措施,进行综合改造,提高单产。
高产油茶基地建设规划表 |
| | | 单位:万亩 |
单 位 | 总计 |
合计 | 新造油茶林 | 低产林改造 |
合 计 | 10 | 6.8 | 3.2 |
靖安县 | 0.5 | 0.5 | |
奉新县 | 6 | 4.8 | 1.2 |
宜丰县 | 3 | 1 | 2 |
铜鼓县 | 0.5 | 0.5 | |
| | | | | |
2、做强油茶加工企业。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发展油茶产业要把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程度作为基地建设和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支点。在建设好基地,确保原材料供应的同时,对江西正邦林业公司、江西力明实业有限公司等油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进行挖潜改造,着力在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以及树立知名品牌,建立营销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茶油在食用油中的销售份额。
(四)工程要点
1、加强种苗基础建设,规范种苗质量管理。引进高产油茶优良无性系与培育本地优良品种相结合,选择经过省级以上林业科技部门鉴定的高产无性系,集中进行培育,为高产油茶产业提供安全可靠的种质资源。同时,要大力推广白皮中子等优良本地品种。加大对高产油茶育苗基地的建设,为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优良苗木。加强种苗市场监管。县林业部门要严格执行油茶种苗生产和市场经营准入制度,实行定点育苗、订单生产,加强种子、嫁接穗条、苗木的来源管理,坚决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鼓励扶持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大户育苗,逐步提高油茶种苗生产的集约化经营水平。
2、完善科技推广网络。完善好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大油茶生产技术培训力度,通过送科技下乡、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举办技术讲座等方式提供技术服务,真正让农民熟练掌握油茶丰产栽培实用技术。
3、示范引导,做大基地。县(市、区)、重点乡(镇)二级都要建立100亩以上油茶高产示范点,以示范样板的作用激发广大林农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建立高产油茶基地,采取直接经营或“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同时支持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兴办高产油茶基地,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在发展油茶产业上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4、改造提升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采用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质量标准,使产品不断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综合利用率高发展,着力开发精炼茶油系列、营养保健品系列、化妆品系列、茶皂素系列等精深加工产品,其加工剩余物还可以制作肥料、饲料、洗涤清洁剂等,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5.3.3花卉苗木产业
(一)建设目标
根据《宜春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奉新、靖安沿昌铜高速到铜鼓,建成一条 “之”字形苗木花卉产业带,建设花卉苗木基地18万亩。以奉新县、靖安县为主,发挥两县的特色优势,重点发展品种优良、造型美观、市场潜力大的花卉苗木,打造一个10万亩以上的精品花卉苗木产业集群。
(二)建设范围
以奉新县为龙头,辐射带动靖安县等县,形成苗林一体化的格局。
(三)建设内容
区域内具有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培育以乡土树种为主、高品位、有特色的花卉苗木产业带。
花卉苗木基地建设规划表 |
单位:万亩 |
单位 | 面积 |
合计 | 18 |
靖安县 | 4.8 |
奉新县 | 10.05 |
宜丰县 | 2.7 |
铜鼓县 | 0.45 |
(四)工程要点
1、编制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各县要根据现有花卉苗木基地情况编制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该产业的发展方向。
2、完善充实宜春花木网。办好中国宜春花木网,免费为苗木花卉经营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花木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结起来,进一步提升经营户驾驭市场的能力。
3、培育花卉苗木龙头企业。(1)政府完善扶持花卉苗木龙头企业和大户的政策措施,建立“苗木花卉龙头企业和大户信息库”,在税收、信贷、用地、项目、上市等方面加大倾斜和扶持力度,尤其在政府长期贴息贷款方面给予倾斜。(2)鼓励和支持花卉苗木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对苗木花卉龙头企业进行评星评级,创建企业品牌活动,对创建省级以上品牌的苗木花卉企业给予奖励。(3)鼓励和支持苗木花卉龙头企业和大户从事园林绿化设计、施工。
4、挖掘乡土资源,建立特色品牌。各县花卉苗木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在分析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品牌战略,实施品牌工程,由政府统一引导企业,壮大品牌实力,拓展市场份额,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竞争力,不断培育扶持新的花卉苗木品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苗木花卉网站等多种宣传途径进行广泛宣传,从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3.4林下经济产业
(一)建设目标
各县要加快林下经济发展,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维护生态安全为前提,通过开展林下药材种植和林下珍稀动物养殖等,提高林地利用率,以市场为导向,把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成为促进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林下经济5万亩。
(二)建设范围
四县范围内,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
(三)建设内容
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就各县现有技术条件、生产经验和市场前景看,在各县重点发展以下四种经营模式:
1、林药模式:在林荫下种植耐荫性的中药材草珊瑚、丹参、柴胡、黄桅子等,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男女老少都能干。
2、林畜模式:在中成熟林下可规模饲养羊或牛,实行放养或圈养均可。饲草、饲料来源广,技术易掌握,市场前景好,是林畜养殖的重要模式。
3、林禽模式:选择在已郁闭的林地,饲养肉鹅、鸭、土鸡、或驯养野鸡等,自然放养、圈养和棚养均可。饲料充足,常年可养,技术简便易行,群众乐于接受。
4、林驯模式:选择在已郁闭的林地,驯养娃娃鱼、棘胸蛙等珍稀野生动物。
林下经济产业建设规划表 |
单位:万亩 |
单位 | 面积 |
合计 | 5 |
靖安县 | 1 |
奉新县 | 1.5 |
宜丰县 | 1.5 |
铜鼓县 | 1 |
(四)工程要点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情况等,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并争取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发展林下经济的种类与规模,允许发展模式多样化,防止搞“一刀切”。
2、完善政策,积极扶持。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帮助农民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问题。要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经营。要努力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解决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3、强化服务,引导合作。林业部门要加强对林下经济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帮助解决技术、生产、销售等问题。
4、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各地要抓好试点示范,善于发现、认真总结、广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推动林下经济全面发展。
5.3.5战略木材储备产业
(一)建设目标
建设战略木材储备基地10万亩
(二)建设范围
四县气候、土壤条件适宜的林地,以及宜林荒山荒地,矿山恢复地、复垦地、火烧迹地等土地。
(三)建设内容
充分发挥宜春珍稀树种资源优势及树种分布特色,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培育,大力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大力发展以红心杉、美国湿地松、南方红豆杉、闽楠、樟树、毛红椿、榉树等为主的抗灾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战略木材储备基地,达到经济、生态的兼容性和效益的最大化。
战略木材储备基地建设规划表 |
单位:万亩 |
单位 | 面积 |
合计 | 10 |
靖安县 | 2.5 |
奉新县 | 2 |
宜丰县 | 3 |
铜鼓县 | 2.5 |
(四)工程要点
1、搞好规划。科学制定本区域内战略木材储备建设规划,在制定好总体规划后,每年按年度与造林总任务同步下达。
2、稳步实施。各县每年重点在采伐迹地、宜林荒山,按规划选择部分气候、土层条件较好的山场培育珍贵优质用材林。
3、种苗准备。各地根据规划任务的实际需要,提前安排好种子的调拨和苗木的培育。
5.3.6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
(一)建设目标
充分挖掘和利用森林公园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文化资源,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旅游理念,优化生态旅游格局,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建设范围
四县域范围内各主要森林旅游景点。
(三)建设内容
第一条森林旅游精品线:以靖安三爪仑国家示范森林公园为主体,整合九岭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宝峰寺、奉新百丈寺(清规戒律发祥地)、萝卜潭风景区等旅游资源,以绿色文化为核心,系统揉合禅宗文化、古色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景点的特色形象和资源质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打造精品生态旅游线。第二条森林旅游精品线:以铜鼓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和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整合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的铜鼓县秋收起义纪念地,宜丰曹洞宗祖庭洞山普利禅寺,临济宗祖庭黄檗山黄檗禅寺,南屏山风景区,黄沙大战遗址,渊明故里等旅游资源,以绿色文化为核心,系统揉合禅宗文化、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等资源,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景点的特色形象和资源质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打造精品生态旅游线。
(四)工程要点
1、完善旅游规划。各县要根据森林旅游资源,完善提升县域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挖掘当地森林旅游特色,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
2、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采用灵活的方式招商引资,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资金,争取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旅游事业,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增加建设和管理资金的投入,从而加快森林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
3、加强基础建设。政府在制定森林旅游开发建设方案时,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尽量保持森林风景的自然特色,并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强化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各种纪念林的保护,不断完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应加强环境监控,严格控制游人数量,尽量减少旅游活动对森林及其环境的负面效应,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4、强化旅游管理。政府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要强化旅游发展环境的优化,整合各地的旅游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真正形成整体合力和拉动效应。
5.4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一)建设目标
通过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使人民树立崇尚绿色、善待自然、关爱森林的理念,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建设范围
依托四县自然、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形成以点带面覆盖式的生态文化体系。
(三)建设内容
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四)工程要点
1、积极培育森林生态理念
(1)夯实生态教育基础。在生态文化基础建设方面,大力加强自然博物馆、竹博馆、生态民俗博物馆、湿地公园、禅宗文化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城市森林公园等一批森林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升,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使人们受到森林生态文化的熏陶和优美生态环境的洗礼,从而强化森林生态理念。
(2)强化舆论宣传。建设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宣传作用,大力宣传良好生态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宣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3)重视生态基础教育。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和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各级党校、各类院校和大、中、小学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城市学校,可以通过“生态体验”、“生态实践”课,让学生切身体验在“钢筋水泥、烟尘污水”和“森林氧吧、青山绿水”间的不同感觉,从心灵深处感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利用生态教育载体。充分利用植树节、爱鸟周等节假日开展“绿色行动”,组织学生、机关干部、群众开展全民植树、“绿色使者”认养小树等活动,进而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宾馆、绿色家园示范村为载体,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伦理观、环境友好观、资源节约观和绿色消费观,让节能、环保等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2、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行为
(1)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消费理念是关于消费的本质、目的、内涵相关联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消费内容、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即解决消费什么、如何消费等重大问题。通过强化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审美鉴赏能力、识别和挑选能力、质量监督能力及适度消费能力,引导消费者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2)引导资源节约型生活方式。通过编写培训教材、消费行为守则和资源节约公约等,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重点引导山区农民改灶节柴,改柴节源(森林资源),尤其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浪费资源的现象,使消费理性化和节约化。
3、引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
政府引导和规范建立符合“生态产业”发展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企业转变观念,把节约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消费、使用和处理以及再利用的全过程。加快新型生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鼓励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和洁净能源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机制以及包括森林论证、环境认证、环境标识在内的认可论证机制,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产品进入市场。尤其引导和推动以木竹为原材料的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打造绿色、低碳、高效的企业生态文化。
4、提升特色生态文化
(1)系统整理和挖掘传统生态文化。通过深入系统整理挖掘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禅宗文化、湿地文化、花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文化的发展潜力,不断创新,推动各地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品,创建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2)打造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区域内具有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有禅宗文化、红色文化、毛竹文化等。通过大力挖掘、利用和保护好各种文化资源,酿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完善提升宜丰竹博馆、禅宗文化博览园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办好“靖安金色十月椪柑节”、“靖安森林生态漂流节”、“国际禅宗研讨生态旅游文化节”等生态主题文化节,切实把握生态文化的发展脉络,打造丰富多彩的生态主题文化,浓厚生态文化氛围,融汇升华生态文化的活力,熏陶人们的生态素养,提高人们的生态理念。